燕子岩寺, 由狮宝岩庵和灵岩洞庵组成,位于培丰镇孔夫村西山侧,以“洞中多石燕”而得名。据《福建通志》载:燕子岩寺庙始建于唐咸通七年(866年),由闻名于闽粤两省的一代高僧潘了拳开发,清雍正二年(1724年)扩建狮宝岩,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又建了灵宝岩,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。
如今,寺庙入口有一红色琉璃瓦歇山顶山门,总占地约50余亩,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。它以造化之奇巧,山形之妙设,岩石之磊落,洞穴之深邃,寺庙之精美而著名。
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三品官人林祯,因受朝廷奸臣诬陷,弃官归故里,退隐作居士,诚心向佛而捐银,在一山形似狮和山形似象的“象子峰”之间扩建狮宝岩庵。现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方形,砖木结构,坐东南朝西北,占地面积400平方米。庵巧筑于燕子岩凌空石盘之上,单层,带前廊单进廊院式,面阔三间,白墙红柱,青瓦飞檐,重檐歇山顶,穿斗式木构架,彩画屋檐,屋顶飞龙葫芦。院内石板天井、左右横屋,小巧玲珑。因地盘小,岩石底下的建筑只能是袖珍,但依然宏阔。由前厅、天井、正厅组成。大门的门楣上挂有雍正二年立“狮宝岩”木质匾。因年久失修,濒临坍塌,佛事活动基本停止,遂于2014年11月庵内所供菩萨全部迁入灵岩洞庵。正厅两边墙体有十八罗汉的壁画。庵后危崖壁立,可见三洞并列,各具特形。左为“仙人洞”,右为“天灯洞”,中为“龙宫洞”。据乾隆《永定县志》载:“燕子岩 , 在隔背山。胜概见山川篇。邑人王锡圭诗曰:‘探奇窥燕子,嵌空入云罅。似劈万石甕,?岈频脱卸。忽失洞中人,咫尺鬼神诧。肌栗暗生寒,习习阴风泻。仓皇石燕起,欺人扑鼻胯。抖擞正无悰,依稀光欲乍。如雪映幽壑,如月生残昼。岩窦渐分明,须眉难假借。曲房窈窕深,有耀自他嫁。怪哉造物炉,铸此神灵舍。’王介石《夜逰诗》曰:‘月欲穿岩窦,停云不敢留。灵光和石激,清影引人逰。反侧迷昏晓,凄凉混夏秋。举头天外想,蜗壳转潜蚪’”。
乾隆十九年(1754年),林祯在狮宝岩左上方主持新建灵岩洞庵,坐西南朝东北,两坡瓦顶的简朴大门,写有门联:
灵心慧眼开觉路,岩洞时雲捧澄清。
建筑面积300平方米,土木结构,抬梁式构架,彩画屋檐,重檐歇山顶,殿堂上下前后两堂,中间天井,左右拾阶而成厢房,属仿古宫殿式建筑。殿内两根水泥柱,写有柱联:
香烟蒙熏迎集福,灯蕊花开兆吉祥。
灵岩洞庵后堂主殿供奉三宝佛、千手观音等诸佛,左下耳殿供奉玉皇大帝,右下耳殿供奉仙祖菩萨,下前堂供奉弥勒菩萨,大门前供奉韦陀菩萨。寺内尚存石碑《狮宝岩仙宫开垦碑记》。
上世纪90年代龙岩人士曾投资维修山门、公路等设施。2014年由张周礼主持进行翻新重修。目前,孔夫村入口处有大门,前后分别是癸未年郭义山撰、林娠鸿书用大理石刻镀金的对联:
燕子灵山大福地,狮岩胜迹小琅嬛。
磐石凌空清泉漱玉,狮岩戏宝龙洞滴珠。横批都为:未了缘
道路蜿蜒崎岖,到达寺庙脚下有简朴山门,前后分别有大理石刻门联:
燕语悟真经来客如临月殿,岩花明般若游人似到蓬来(莱)。
参禅悟道双庵内,脱俗超凡入景中。
站在庵前,只见千峰万峦扑面而来。因云雾变幻莫测,飘绕山间,碑载“常有紫气出现”,迷迷蒙蒙,缥缥缈缈,似“李太白天姥之游,梦想非真境也”,故曰“灵岩洞庵”。2016年7月,当地热心人士组建了管委会,开始重新修建,并于同年9月从灵岩洞庵将原有佛像迎请回狮宝岩庵供奉。2016年12月,福建瑶池集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晓枫先生从厦门来到燕子岩寺,为感其灵,现场捐款三百万元用于通山公路硬化及雕刻两尊汉白玉观音,并建一滴水观音池。上山公路故起名“瑶善路”。2016年12月,湖南天籁寺住持达源法师见拾阶半道上的两棵枫树和樟树,根部缠绕,枫枝紧托樟树,为“枫樟恋”之态所动容。为感其灵,将当年曾国藩赠与天籁寺的镇寺之联:“有意烧香何必远朝南海,真心向善此处便是灵山。”赠与燕子岩。如今,寺内干净利落,环境舒适卫生,祈福敬香者络绎不绝。